加载中 0 收藏

分享

如何提升金融信贷“含绿量”

来源:中国网  2024-06-19 11:24  上车讯

近年来,我国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今年一季度,绿色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为绿色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以看到,在绿色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的同时,金融机构持续加大绿色投融资力度,保障绿色贷款到位及时。一些银行设立了“绿色金融示范支行”,为从事绿色产业的企业配备了金融顾问,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金融服务,大大提高了贷款的发放效率。这种金融服务模式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也促进了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绿色金融位列其中。无疑,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绿色经济转型、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仍旧面临着一些短板和问题。

一是不平衡的问题。这既包括从全国区域角度而言的地方性不平衡,也包括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角度而言的绿色金融展业情况的不平衡。

目前来看,广东、江西、浙江、山西、江苏、上海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相对应的,这些地区对绿色金融体系均提出了比较详实具体的构建标准以及相对严格的监管制度,而其他地区的绿色金融规模相对较小、重视程度不足,绿色金融监管机制仍然较为笼统,缺少系统、详细的政策执行或披露标准。

从银行机构角度来看,一直以来,国有六大行与赤道银行是绿色信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大型银行在推动地方或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容易出现缺乏机制灵活性和地方适应性的问题;而城商银行、农商行对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和专业程度则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效率低的问题。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目前较为单一,尚难调动市场投资者的投融资积极性,且绿色金融产品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错配。一些银行与环保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企业贷款审批也受到影响。此外,与绿色金融市场紧密相关的企业信息披露等配套体系尚不完善。

绿色金融全流程包括了多个投融资环节,并且覆盖企业、银行、政府、评级机构、证券市场等多个金融主体,信息披露不到位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加剧多元主体之间的道德风险,进而使绿色金融的投融资吸引力得不到充分激活。

因此,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还需多方多角度共同发力。

一是加强各方协作。绿色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环境要素市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产品与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国际合作等诸多环节,必须加强跨领域、跨部门协作。发展绿色金融重在协作,也难在协作。

这就需要有关地方和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在绿色项目认定、绿色金融政策激励等方面形成合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建立与“双碳”目标相容的激励机制,在财政贴息、风险损失补偿、绿色担保等方面给予绿色金融工具更多的政策便利,提高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主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性。

二是夯实数据基础。为了更好满足绿色项目风险定价、产品设计等需求,促进绿色金融供给更精准、定价更普惠、风控更有效,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加快出台一系列绿色金融标准,包括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碳核算和碳披露标准、风险管理标准、通用基础标准等,推进绿色金融业务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运用“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建立绿色金融数据中心,提升数据和信息支撑度,强化数据安全和合规使用,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水平。

三是提升供给能力。绿色项目大多周期长、回报率低、风险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价值难以精确量化。金融机构可以以提升绿色金融质效为导向,稳健创新推广适销对路的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向新型能源体系、能源保供和转型、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倾斜力度,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模式。同时,全方位强化风险防控,有针对性地建立绿色金融监测与分析模型,精准识别各类风险,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的预见、应对和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评论区
最新评论
车市E家 > 头条 > 如何提升金融信贷“含绿量”

推荐阅读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