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0 收藏

分享

“以投带引”的秘密:外地如何复制“独角兽推手”?|再探合肥模式②

来源:证券之星  2024-03-15 18:13  车市大盘点

2024 年开年,合肥市又一家明星企业获得融资——阳光氢能宣布完成一笔6.6亿元的A轮融资,融后估值约60亿人民币,进入氢能准独角兽行业。

这是合肥模式下,当地投融资持续活跃的一个剪影。

在一二级市场降温的当下,合肥凭借着优越的产业投资及资本招商模式,成为资本最为青睐的区域之一。

不久前,福耀玻璃高调落子合肥,拟出资57.5亿元,在合肥设立三家全资子公司,建设汽车玻璃项目,助力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同期,合肥市政府牵头,参与国内头部人机交互公司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规模近 5 亿元的C+轮融资,后者也宣布将在合肥新站高新区落地工业元宇宙总部、生态中心及研发中心三大项目……

独角兽层出不穷、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上市预备团逐渐壮大背后,合肥模式的本质是什么,其成功能否在其他地区复制?

独角兽推手

“两年来,合肥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专班,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300多项、推动成立企业630多家,市种子基金已出资项目74个、金额1.405亿元,天使基金已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国家高企101家。”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科技局局长范进公开表示。

在政府部门助推、产学研模式加速转化下,合肥市的新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其中一个最典型的迹象在于独角兽企业的加速涌现。

据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3》,《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357家,同比增长13%,新晋独角兽企业98家。其中安徽,有11家企业在列。合肥高新区科技企业则有4家独角兽企业、1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上榜数量分别位居国家高新区第9位和第7位。

在市场人士看来,作为新经济企业的典型代表,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在引领新赛道、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加速涌现,是当地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标志,显示出强大的增长动力。

“独角兽企业的定义是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获得过私募投资且未上市、估值不低于10亿美元的企业,其特点是处于朝阳产业、是产业某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具备高科技、高成长、高价值特点,代表创新与活力,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和密度能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潜力。”泽浩资本合伙人曹刚受访表示。

行业分布来看,合肥高新区4家独角兽企业集中分布在集成电路、量子科技和数字医疗3个赛道,1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集中分布在集成电路、5G通信、创新药、金融科技、量子科技、企业数字运营、新材料和自动驾驶等8个赛道。

整体而言,集成电路赛道企业最多,共8家;量子科技赛道企业共3家。

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合肥高新区有一条著名的“量子大道”,短短几百米的街道上坐落着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中创为量子等一系列知名公司,中科大高材生云集。

作为合肥市重要的上市后备役成员,合肥市当前独角兽的产业分布,与其近年来上市新股的产业分布高度重合。2023 年,合肥市上市的7 只新股中,3 只为集成电路领域企业。在量子科技领域,2020 年,合肥市的国盾量子作为国内量子通信第一股抢先在科创板上市。

合肥模式逻辑

合肥“独角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背后“合肥模式”的支持。

近年来,合肥市政府通过成立基金,以股权直接投资的形式吸引重大项目落地,并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较典型的如合肥投资的京东方和蔚来项目,分别带动了当地光电显示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合肥模式的关键,在于“政府+市场”相结合的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模式。

据了解,合肥国资以合肥建投、合肥产投、兴泰控股为三大“推手”,借助产业基金、PE基金等形式,加快自身专业化、市场化转型发展步伐,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集聚。三大平台在投资业务上有所重合,但也各有侧重。

其中,合肥建投资金实力最为雄厚,其主要职责是服务城市建设,同时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与维诺信、蔚来、欧菲光、清华控股等达成合作,通过旗下基金参与投资了芯片、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10余个重大产业。

合肥产投致力于产业投融资和创新推进,曾参股投建长鑫项目,重点自主研发DRAM制造;兴泰控股业务重点在于为地区经济发展建设提供金融支持,通过建立债权投资平台、股权投资平台、海外投融资平台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东亚前海证券分析师倪华认为,合肥模式的核心逻辑是,由国资委牵头,通过多元化立体化投融资体系,以投带引,以三大平台为资本纽带打造产业集群。其成功与政府引导基金主导,多层次政策错位扶持密不可分。

“政府引导基金在股权投资市场LP中占据主体水平,本质是通过政府之手弥补市场不足、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的本职职能。政府引导基金由于其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追求短期的投资收益,而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在产业升级、中小微科创企业发展生命初期融资不足等问题,重点协助和发展需要升级的优势主导产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种子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为社会资本与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建立沟通桥梁。”倪华指出。

与此同时,合肥还发布一系列、多层次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区域新兴产业、初创产业的发展,助力相关投资平台退出,以此形成闭环。

2024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2023年,合肥市一揽子出台促进经济发展20条、新能源汽车36条、总部经济10条等政策措施。全年新签约1200多个产业链项目,5个百亿项目开工建设、5个百亿项目建成投产。

2024 年,其提出,聚力打造“6+5+X”产业集群,持续增强三大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力争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成为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新增百亿企业5家左右、千亿企业1-2家,争创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示范价值

凭借“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合肥一战成名。

“合肥模式”更是一跃成为安徽辐射放大和各地竞相学习的样板。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照搬照抄合肥模式或难成功。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认为,“合肥模式”的成功建立在当地的区位优势、科研实力优势以及政府重视招商引资活动等因素的基础之上,各地由于资源禀赋不同,照搬照抄很难取得成功。

“‘合肥模式’的成功向其他城投平台展示了向产业主体转型是一条能够走通的道路,也向其他地方政府展示了招商引资政策是如何推动一个城市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向高新产业的转型。但是,其他地区想要复刻该模式可能比较困难,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相同的政策也很难取得同样的效果。”国盛证券进一步指出。

倪华也认为,合肥模式的成功原因与安徽的区位优势、科创基因、投资模式等因素相关,“‘合肥模式’以其敢闯敢干的风投精神受到广泛关注,各地的发展战略亦因地制宜,难以复制,但创新思维值得借鉴。”

评论区
最新评论
车市E家 > 头条 > “以投带引”的秘密:外地如何复制“独角兽推手”?|再探合肥模式②

推荐阅读

 RECOMMEND